钓鱼之余爱美食

< 钓鱼 美食 >

玉不琢

《礼记》里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末句后来演变成《三字经》里的“不知义”,读起来是更通顺了,然而大旨却没有变,讲的是人不学习就无法成才的道理——正如璞玉不经琢磨就成不了美丽的饰物一样。
道理是对的,然而我却对这个比喻有所质疑:一块美玉即使不雕琢,它还是美玉啊!它并不一定想要按着人们的喜好而成为华贵的饰品啊!
欧阳文忠公在《诲学》里说“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虽然本文的重点放在后面论述人的本性不像玉一样恒定,会为外物改变,进一步的说明“人不学不知道”的道理,然而前面那段有关玉的说法,却不失为一个警醒。
与欧阳修“人玉有别”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人天生下来就是一块璞玉,只是未经开凿而已,并不是说它没有成为玉的资质。正如“和氏璧”的典故一样,就算一个人没发现、两个人没发现,最后总会有真正识才的人赏识的,不必担心被埋没——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不开窍”“不灵光”的人,最后也总会展现出他们宝玉一样的品格,让人刮目相看。
雕琢玉,是为了让它符合人类的审美;然而何必趋附人类的所谓潮流?今天雕了一个“龙凤呈祥”,焉知明日的审美不会偏好于“三羊开泰”?今日以繁复为美,焉知明日不以清新为上品?所以,追逐人类的喜好而琢磨出来的玉,并不具有伟大而恒久的的意义——人也是一样。为了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而放弃自己的爱好是断然不可取的——焉知世上不会因此而少了一个流芳百世的大文豪、大书画家?
人们常说些“巧夺天工”的话来,借以自得于雕刻(等)技艺的精巧;然而再巧妙,也绝不会超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雕刻出来的玩物,哪能比得上形态万千的美玉?用同一个模子“规整”出来的人(或许难以称这类生物为人),哪比得上性格各异、兴趣万千的活生生的人!
最怕是经过各方面的“琢”,把原先的一块宝玉雕坏了,让一块美玉成了一堆一文不值的碎石,那才叫可惜呢!
然而这却是许多人现在正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