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给无神论者》后感
首先在谈读后感之前非常想要聊聊选择读这本书的理由,因此便不得不提到序言中提及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本身是一名无神论无信仰者,而他在文章的最开始也有简单的提及一些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他谈及他生长在一个无神论家庭中并深受父母的影响,深信上帝不存在却又对宗教中很多意义非凡的行为颇有兴趣。一名对宗教有一定了解的无神论者究竟会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和其他无神论者讨论其认为宗教中颇有意义的部分?这个角度让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
作为本书我非常认同的观点之一,“智慧无关教义”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哪一方都不该被认定为是绝对错误而从社会中被除去。“一旦我们不再感到需要非此即彼地做出选择,即要么在宗教面前五体投地,要么对宗教进行诽谤诋毁,我们便能自由地发现,宗教实乃无数天才概念的宝库,借此或可纾缓世俗生活中某些最最源远流长却又未予有效关注的痛苦。”抛开对很多人来说相对单一和冗长的宗教历史或者宗教教义资料,这本书从第二章开始从9个部分阐述自己所认为的脱离宗教教义还依旧能够对现实和生活起到巨大意义和影响的宗教行为。其中我个人认为可以将这9个部分分成三个大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包含人与外界群体的融合以及外界对自身的教育影响和道德感染(群体,和善,教育);第二层面包含对自身情感的渴望,对他人情感的接纳回应,以及对苦难对世界的不同视角(温情,怜悯,视角);第三层面则是对由经济决定的(艺术,建筑和体制)上层建筑所产生的非决定性的重要影响。
三个层面中我最受益匪浅的部分还是第一层面的种种观点。在|群体|这一章中首先提及了人在群体中的心态。尽管我们身在群体之中却也会感受到寂寞,即使我们离群索居,可内心还是并未放弃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希望。作者提到了与宗教中无私无畏的天下大爱相比人自身的小爱更容易让普通人在群体中拥有归属感,更赋予人抵抗孤独的力量。宗教则通过弥撒或者博爱聚餐来让人们在群体活动中感受到除名利以外的情感上的接纳尊重和释放,通过营造一种众生平等的环境,用故事或者沟通让人们正视内心所惧所求;通过群体包容来化解人们的不安和忧虑,使人意识层面获得短暂的欢愉并不断地强化,从而最终达到接纳自我,勇敢独立又融于集体的目标。作者觉得这种环境这种形式对人对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抛开传颂在其中的宗教奥义和布道倾向,改变其表层的行为模式,可以转化成为一种运用在社区或者社交环境里面的交往方式。即在一个确定自我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包容和接纳的环境下,以一种更放松的状态,避开一些功利的话题,更多的去探讨人们彼此情感层面的话题,坦然吐露心声,接受自我并且成为阐述方/分享方的引导者。“我们将能够悉心体味他人有关的恐惧,内疚,愤怒,抑郁,苦恋,不贞的讲述,这些故事会给你们留下某种印象,感到大家都处于一种神智迷乱以及值得爱怜的脆弱状态。这样的交谈将撩开我们戒备重重的外表,揭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点精神失常这一实情,从而使自己摆脱某些关于他人生活的失真想象,并且获得心理的动力,去向同样备受折磨的旁人伸出援手。”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第三章|和善|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开始缓缓地将有神论和无神论两者并列讨论,并有意识地强调彼此可以互相包容和学习的要点。这一章涉及如何通过对自由和原则的理解,来培养道德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更加和善地与他人相处。文章将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主义展开讨论。自由主义者,虽然认同优秀的思想道德,但是拒绝通过强制的方式来进行行为和思想上的约束,想拥有绝对的自由甚至不愿意接受潜移默化地道德影响;而宗教主义气息强烈的家长主义者则通过繁琐详尽的法条戒律来束缚和引导自己以及他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条条框框的规范来弥补人本道德上的不自律。通过对比这两个主义之间的差距,在强调理性至上的无神论者和强调原罪诱惑的有神论者之间,来寻找到一个“中庸之道”。“我们面临着撩人的诱惑,在那些能与之保持足够距离的间歇时刻,我们诅咒这些诱惑,但是其他很多时间,我们却缺乏勇气去抵制诱惑,终于令我们对自身也极度厌恶或者大失所望。”因此我们需要适当地接受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导,进一步使我们可以在和善自律的道德范畴中进行自由地选择。“真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它应当与节制和引导是并行不悖,相互兼容的。”,宗教的道德的约束来自于人们生活的需求,带着脱离原样的面貌上升到神明的层面,因此也可以将其拨开,重新融入人们现实理智的生活中去。“我们曾经想象超自然神灵要求我们过的那些日子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想要过的日子。”“道德从迷信到理性的充分演化昭告世人,我们自己才是道德戒律的真正制定者。”这两句话初一看很像纯无神论者说的一句话,实际上从有神论的角度来研读,因为畏惧神明而遵循的所谓的戒律之中,不能说全部但是部分是人们内心真实渴望和愿意接纳的。我不是神,神不是我,可是神慈悲的规劝和指引就在我心中。指引人们的道德方向的是神,而制定约束服从戒律的是心中有神的自己。在现在社会不同国家不同体制甚至不同地区,对道德的和良好行为准则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不同理解,而承认自己存在宗教原罪或者人性定义上的不完美和阴暗面,则是包容自己包容他人,接受教育进行改变的开始。“你算老几来告诉我该怎么做?一个同样的罪人。我们都是从同一个祖先即堕落亚当那里繁衍下来的,故此都同样受困于内心的焦虑和罪孽的诱惑,对爱的渴望,以及偶尔对纯洁的追求。”这是这一章中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对话,从有神论的角度回答无神论的质问,对峙的一瞬间从人性的根本产生同源的接纳。“放弃宗教信仰绝不等同于不再继续需要勇气,友谊,忠贞,信任,怀疑的守护神”而是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和解读这些优秀的品德和和善的待人方式,并且营造自由且不失约束和模范的社会道德氛围。
如果说第三章是观点融合的开始,那么第七章|视角|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涉及到世界观的部分。面对完全不同的唯物和唯心的两个世界观,通过《旧约》中的《约伯记》来开启讨论人类哲学宗教的各个主题:永恒和死亡,宏大和渺小,命运和掌控,无尽和探索。作者阐述宗教中的神明,哲学中的神明和科学中的神明,将神的概念打散融入自然和宇宙的范畴,说明在永恒的时光和无穷无尽的生命奥秘之中,人类只是渺小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个体,我们不是一切的掌控者,我们是亘古时空的一个领航者探索者。“人类想象着自己是自身命运的主宰,于是乎践踏大自然,忘却大地的节律,否定死亡,不愿敬重自己抓不到手中的一切东西,直到最终在锋利的现实面前撞个头破血流。”在我看来,站在无神论的角度,面对人类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应更为谦卑和敬重。“科学对我们的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个部分,而且因为它展示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握的东西。”我们现在不能掌握的,未来或许能够掌握,但是永远存在我们未知且尚未掌握的东西;而站在有神论的角度,因心怀探索和自强之心,更加勇敢的去拓展自己的视角和博大自己的胸怀;“这些星系例如螺旋星系M101,该螺旋结构坐落于大熊座的左下角,距离地球两千三百万光年。它们浑然不觉我们身上的形形色色,只是壮丽地存在着;它们全然不察我们内心的所忧所虑。却仍能抚慰我们的灵魂。”
当然通过宗教在教育,艺术,建筑和体制等其他层面的影响,让我更多地看到其实在那些看似完全不相融合的教派之中也存在很多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被提取出来并用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人类自身更美好。正如这本书的标题所表达的那样,这本书的初衷是写给无神论者,但是其实对我这类虽是有神论者,但却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的边缘人群也有着不小的启发。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沟通的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种角度,使我能够在保持理智的状态下,理解和尊重宗教信仰者对其神明的虔诚和笃定;也让我可以用包容理解和共存的心态来倾听无神论的世界观并与之进行沟通。最重要的是在这两者的鸿沟中,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推动人类文化和情感发展的智慧之路,正在隐隐闪烁。
有关这本书的其他摘抄:
1.我们的捐赠从来没有像基督时代曾经的那样,被定格为互相依存关系中的生命线,而在曾经构想的那种精致复杂的关系中,该生命线对受赠者有实际好处,对捐赠者也有精神的收益的。
2.宗教也充分了解我们非思想性的口腹之欲,知道不能单靠言辞这样的媒介让我们弃恶向善。它们也认识到,用餐时的人们是一群被逮住的听众,他们更可能会交替吸纳精神的和物质的营养,所以宗教惯于把餐饮场所变成乔装打扮的道德课堂。
3.对于其他每个人而言,不完美植根于人性之中,因此,忏悔的意愿也应当是人性的一部分。带着勇气,带着诚恳请求他人宽恕,这代表你了解并尊重人与神之间的区别。
4.宗教坦然相信,仁爱,忠信,甜美之所以存在,恰恰有赖于其对立面,如此洞察正是宗教最为圆熟的智慧所在。
5.假如我们希望拥有运转自如的群体,就不能对人性抱持天真幼稚的想法。我们必须充分地接受自己身上的破坏成性,对抗社会的深层情绪,我们就不应当把纵酒宴乐,胡作非为扫荡到社会边缘,只留给警察来收拾,或者留给评论家去皱眉蹙额。
6.大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技术娴熟的律师,医生或者工程师,而是打造有能力,有教养的人。
7.基督教最伟大的布道者都是“粗浅的”——这里用的是该词的褒义。他们并不拒绝高深的见解,但却诚心希望帮助那些前来听讲的人。
8.这个世界上,曾经让我们刻骨铭心却转眼灰飞烟灭的东西太多了:以弗所神庙废墟的雄伟壮丽,西奈山上放眼四望的特殊体验,爱丁堡里余音缭绕的诗歌朗诵,阅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以后的掩卷感受。到最后所有现代文艺大师都难免烹调大师的命运,即精制的佳作转瞬间被咀嚼个稀烂。当然,文艺大师的作品本身可能不会溃烂腐败,可是其受众者的反应却真会销声匿迹。我们虽然敬重文化的力量,但很少承认,对于文化中的具体丰碑,我们的健忘程度着实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9.新闻的声望立足于一个未曾明言的假定,即由于现代史上两大推动力(政治和技术)的作用,我们的生活永远处于重大转变的边缘。
10.茶道的焦点不是要教授某种新的哲学,而是要让既有的哲学通过一项蕴含微妙情愫的活动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它是一种让理念获得灵动生命的机制。
11.你们自己在内心也难免虚弱之处和非理性之时,通过调适个人情绪中不够成熟,永难完美的侧面,你们或许能够学着帮助自己摆脱某些阴郁情绪。
12.人之伟大,在于知晓自身之悲惨。
13.最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但如果我们能够抛弃幻觉,不再以为自己被单独挑出来加以惩罚,那也总会有所帮助的。
14.因为某种更庞大,更古老,更美妙的东西而让我们回归自己应有的位置,这不是一种屈辱,应视为一种解脱,可使我们摆脱对自己生活的不切实际的勃勃野心。
15.艺术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指导我们,如果希望成为清醒,善良,心智健全的人,应当崇拜什么,应当鞭挞什么。艺术试强制唤起记忆的一种机制,旨在提醒我们应当敬爱什么,感恩什么,回避什么,畏惧什么。
16.因为人类本乃血肉之躯,既是理性的生命也是感性的动物,所以思想观念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作用于我身时,我们才可能受到其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