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情绪上问题的分析
小婴儿没法说话,所以会一直哭,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以是桌子上的玩具,可以是杯子里的牛奶,也可以是大人的关注而已。
他们伤心吗?哭是伤心的标志,但小婴儿真的是处于一种“伤心的情感中”吗?只是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他们就会一直哭,那么,他们是“一直很伤心”吗?
答案很显然。“哭”也是表达的一种手段。认为“小婴儿是伤心的”这种对于他们心情的定论,只不过是我们在场景给他们赋予的错误的“对于他们行为的分析”而已,是非常浅显、表象的,而且并不太准确。
那我们如果认为小婴儿是伤心的,并且拿出专业的方式去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呢?好吧,他们还是在哭,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如果我们给了他们想要的(玩具牛奶大人的关注),他们的哭泣还会持续吗?
可以把这个概念放到潜意识上。我们的潜意识就像是小婴儿,我们一直处于痛苦中,而且通过很多手段得不到真正的、直击内心的救赎感,实际上只是我们的潜意识呼喊着“我希望得到...”但是一直得不到,所以我们才会无法脱离痛苦。当我们现实生活充盈时,也许我们没有那种空虚感,“小婴儿”得到了ta想要的东西所以乖乖睡觉了。但是实际上那只是一时的感受,他们总会有饿、无聊、被忽视或是空虚的时候,他们就会驱使着我们再一次陷入痛苦——也许是为了让我们引起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周围人对于“我们”——大我(表意识)和小我(潜意识)所反映出来的“抑郁”“焦虑”“痛苦”“烦躁”并没有提起它们所希望的重视,于是我们所习惯的模式就会重复,反反复复的重复着痛苦的部分。因为它们正是窥见了我们主体无法好好的说出自己的诉求这点而反复攻击我们。也许是环境所致,也许是长年累月的外部影响导致个人性格所致,我们无法说出自己的诉求,只能用“哭泣”来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但是我们内心真正的诉求总是没有办法被准确的理解。
然后就是痛苦的循环。
我们不是祈求痛苦,而是,我们处在痛苦之中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和思维被痛苦扭曲。我们只能去习惯这些,甚至潜意识会产生“我很喜欢痛苦的感受”的错觉,这是因为长期的诉求得不到解决,错误的模式反反复复,内心的空虚难以被填满导致的错误想法。一旦这样的想法产生,那么,“内疚与自责”“对自己这种想法的羞耻感”就会产生,进入一条死循环里面。
所以,我们不妨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路,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都是教我们改变认知——但你不喜欢这种说法,我们可以选择,这是为了好好的让我们说出我们的诉求,并且好好的解决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心结一个个地被打开,真正的获得轻松的感觉。
在看工具类书籍之前,我希望你能够弄清楚自己的症结出现在哪里,才能减少一些不被理解的委屈与愤怒感,尽量心平气和地去阅读。
自己的诉求不被理解才会愤怒,所以我希望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那些人好好的了解你的诉求,你的需求才能得到解决。我希望你能够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去行动,不要过于考虑他们的想法,也不要幻想他们的反应,只有真正的让对方完美的理解你的意思才可以让你开心啊!
当然我明白你的失望,你希望他们可以对于你的想法更加敏感,更愿意主动了解,接近你的“正解”而不是你反反复复的主动表达。你提过很多次的“重复”,是因为你好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后却被回应的很冷淡或是被斥责、被以令你“失望”的态度回应了,久而久之你就不愿意再主动表达了。这也是为什么,你会感觉所有人无法真正的亲近的原因。你无法放下心防,因为你被你放下心防的人伤害了。
所以,如果无法解开心结,就只能选择离开了,这是“对你伤害最小的方式”。我们很难获得一段亲密关系的原因,是因为对伤害的恐惧。但,凡是我们抗拒的,都会持续,最后习惯成自然。
你会感到迷失,感到迷茫,感到绝望。但是,这不是你的错,也许你该让你的身边人反省吧。不然你也许就会选择“离开”来逃避伤害,然后重复这种模式。我们反对你的任何一段恋爱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你总是被伤害,但你找不出伤害的来源,再重复自责的模式。你会让你本来就混乱的大脑更加混乱不堪。所以,也许你不是被救赎,而是在完成功课,学到了东西你就会感到“无趣”,然后离开。别看我现在帮你分析,我自己也感受到你混乱不堪的、充满绝望的生活啊!
你的敏感,让那些话变成了伤害的尖刺,但是将尖刺刺入你叫娇嫩皮肤的人却毫无知觉,那是因为在曾经,你在最需要温暖的时候,那些冷冰冰的“方法”让你感到痛苦,你自然就会应激,回忆起一遍遍重复的无奈与痛苦。
亲爱的孩子,不是你的错。我们爱你,我们接纳你。我想要你也爱自己,接纳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