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见
和十年不见的旧友,在共同生活过的城市见面了。
“十年不见”不是为了抒情的夸张,是真切的,丢失的时间。在这次重见之前,我们的关系,随着进入初三,断开了。同桌史
刚上高中时,她也与第一个同桌的相遇,不是在教室里,可能是缘分的缘护吧!那天她的妈妈帮她将寝室的床铺铺好,她爸爸给她搬了一箱水,由_于男士不能进,妈妈也 刚下来,她就自己将水搬上去,由于她寝室在6楼。一箱水也不轻,她一个人在楼梯上走走停停。
广场
地铁上来有个中心广场。白天人们从这头过来穿到另一边,又从另一边熙熙攘攘地穿越区域。在太阳底下的它一片死白,呆板到无法吸引何方行人停下脚步。到了夜晚,却仿佛有股魔力起了作用,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来了,属于“生活”的声音像要让此地拥有生命一般。
小村的午后
在小村的午后,唯一活力依旧的大概就是鸟了吧!
路上是没有人的甚至整个小村没有一丝属于人的声音,但家家户户都开着门,要么在睡午觉,要么在地头干活。如何正确扔东西
今天也许会更正文但是本篇和正文毫无关系,只是分享一个尴尬的日常。
且听风吟
是风,拂过侧脸,凌乱了发丝,却吹走满身疲惫。
梦里水乡
我在月朗星稀的夜空下的乌篷船里悄悄睡去,寻一缕清浅香怡的梦。
错峰爱意
绝交的话从未说出,距离却越来越远。
我们的友谊不长不短,仅仅只有一年半。回想起来,这段故事却填补了我整个初中生涯的记忆。夏天必备学校生活用品
夏天的时候,在学校生活,我一定会准备湿巾。而且之前因为疫情原因,我还备了酒精湿巾。
你的城市记忆
曾有人问“你的城市记忆是什么?”
排放着煤炭烟雾的高耸烟囱,大马路人潮拥挤的喧嚣,早市小贩和顾客的吵嚷,路边终年不休的烧烤摊,赤裸上身中年男子的脏话……下辈子我们可以不用那么坚强
今晚,我读了你留下的三页遗书。虽然每一个字我都看了,但你知道吗,其实我根本用不着看这么仔细,因为读你写的文字,就好像在听过去的我说话。很多时候,我都有这样的预感:看了开头几个词,就知道你接下来想说些什么。
第一次带牙套
并不是为牙齿美观才想去做,因为我这人又懒又怕疼。儿时的蛀牙没有好好护理,到成年已经缺了下颌三颗牙,而且还是占整副牙咀嚼功能60%的六号牙和七号牙。再多几年我的咬合功能会变得更差,甚至会影响关节。怂的我只能下定决心把牙齿问题给搞好。
生活点滴
自8月以来,按照政府的安排,已经做了4轮核酸检测。希望在政府的精心部署和市民积极配合下,疫情快快走吧,套用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滚蛋吧,新冠病毒!
丈母娘看女婿
我的妈妈是个包容性很差的人。
比如,她认为人应该每天洗澡,这意味着在她的观念里每一个人都应该每天洗且只洗一次澡。那个说不结婚的女孩
那个说不结婚的女孩,曾经是想结婚的。她幻想过当她有一天,寻找到自己心爱的人,他们的婚礼。
不需要太盛大,但一定要精心;不一定要婚纱,只要穿着漂亮的裙子,戴着雪白的头纱;可以不要钻戒 ,但是一定要有对她而言,象征婚姻的戒指。然后,亲朋好友,不需要太多人,不用太多琐碎的礼节,一场甜蜜,幸福,保含祝福的婚礼。我的母亲
谈起我的妈妈,我的母亲来,记忆里她似乎一直忙忙碌碌的,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母亲忙,白天忙。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和母亲的联系只能通过一串电话号码来维系。那时,几乎隔几天就要通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总是故作轻松地说“妈妈不辛苦的,不忙的。”可望着望看天边那一轮红日,恍惚间又看到母亲入神地在流水线旁不辍工作,衣服脏脏的,人也显得几分憔悴。远方
我记得我们那个时代的中二期,盛行的是文艺。 而疯传的中二语句,总会蹦出两个熟悉的字眼——"远方"。
我那时就不甚明白,所谓远方,到底何意。但我能看见的,是淡然又努力的人,谈起远方,目光炯炯,太炽烈。想写你的名字
这件事是关于外婆的,听妈妈讲起......
在我们的父辈还在写信的那个年代,妈妈外出打工,外婆住进了养老院。外婆在这养老院,人生地不熟的,没有认识的人来陪伴,一个人很孤独。日子越长,对女儿的思念就越是浓。闻言说三愿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是鲁迅先生在那个年代最黑暗的时候迸发的感概,我没想到这句话到今天仍旧适用。是的,我又再次听到了冷漠的声音,它是从一位小女孩的口中说出来的:“妈妈,刚刚有个残疾人诶!”带着些许嘲弄的语气,带给人些许不平之气。我一时很愕然,残疾人就这么新奇吗?不值得同情吗?
闲游春野
闲来无事,我沿着小溪走走看。
春日,还真是出游的好时节,微风习习,乾坤朗朗,万物都已悄悄复苏,空气里混着泥土和青草味儿。